解釋:
原指作戰(zhàn)時擂第一通鼓,勇士們就鼓足勇氣沖鋒。現(xiàn)在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不間斷。2.
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于《曹劌論戰(zhàn)》,出自先秦·左丘明的《左傳》。原文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泵枋隽瞬軇フ撌鲷攪c齊國在長勺之戰(zhàn)中如何取勝的故事。3.
來源與引申意義:
這個成語直接來源于古代戰(zhàn)爭,當士兵聽到第一次戰(zhàn)鼓聲時,他們的士氣最高,勇氣最盛。如果這時發(fā)起沖鋒,往往能取得勝利。引申到現(xiàn)在,這個成語鼓勵人們在精力充沛、勢頭強勁的時候,一口氣完成任務或目標。4.
比喻意義:
除了原意之外,“一鼓作氣”也常用來比喻做事要一氣呵成,不要斷斷續(xù)續(xù),以保持高昂的斗志和連續(xù)的行動力。5.
近義詞:
一氣呵成、趁熱打鐵等,這些成語都表示連續(xù)不斷地完成某事。6.
反義詞:
一敗涂地、一蹶不振、偃旗息鼓等,這些成語則表示失敗、衰落或停止。7.
辨析:
在使用“一鼓作氣”時,要注意區(qū)分它與“一氣呵成”的細微差別。兩者都表示連續(xù)不斷,但“一鼓作氣”更多強調在初始的強勁勢頭下完成任務,而“一氣呵成”則更側重整個過程的流暢無阻。8.
文化內涵與智慧:
這個成語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中重視時機、抓住機遇的智慧。在古代戰(zhàn)爭中,士兵們的士氣和斗志對于勝利至關重要。同樣,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也應該學會在精力和熱情最旺盛的時候,全力以赴地完成任務,以達到最佳效果。這也是一種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
成語故事:
公元前684年,齊國和魯國發(fā)生戰(zhàn)爭。魯莊公準備親自領兵迎戰(zhàn)。魯國有個叫曹劌的人前來叩見魯莊公,問:“大王,你憑什么條件跟齊軍作戰(zhàn)?”
魯莊公說:“我待人不錯,凡是衣食等享受的東西,我總要分給別人?!?br/> 曹劌聽了,說:“這種小恩小惠并沒有給所有的百姓,他們不會因此而為您去拼死作戰(zhàn)的?!?br/> “我在祭貢鬼神時,所有的貢品是多少說多少,從來不虛報?!鼻f公又說。
“這只是些小信用。鬼神是不能保佑您打勝仗的。”
莊公想了一想,說:“我對于國內的各種案件,總是十分慎重地進行處理,力求判處得合情合理?!?br/> 曹劌聽了,高興地說:“這才是為老百姓辦好事。憑這一點就可跟敵人打一仗了。作戰(zhàn)時請讓我跟您一起去?!?br/> 莊公同意了。于是,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zhàn)車,率軍出發(fā)。兩軍在魯國的長勺相遇。
齊軍擊鼓進兵,魯莊公也想下令擂鼓迎戰(zhàn)。兩次都被曹劌攔住。直到齊軍擂過了第三次鼓,曹劌才讓魯莊公下令擂鼓進兵。
結果,魯軍鼓聲一響,將士們便立刻沖鋒過去,奮勇殺敵,把齊軍打得大敗。
莊公正要下令追去,曹劌又加以阻止。待他下車察看了齊軍戰(zhàn)車撤退的痕跡,又瞭望了齊軍潰敗的情況,才讓魯莊公下令追擊,把齊軍趕出了國境。
打了勝仗后,魯莊公向曹劌請教這樣指揮的原因。曹劌說:
“作戰(zhàn)憑的是一股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勇氣最足,第二次擊鼓時勇氣便有所衰退,第三次擊鼓時勇氣已耗盡。所以,我軍一鼓作氣,擊敗了齊軍。而齊國是個大國,我起先擔心他們詐敗,后來經(jīng)過觀察,知道他們是真敗,才讓大王下令追擊,取得徹底勝利?!?br/> 魯莊公聽了,十分信服。
后來,“一鼓作氣”這一成語,用來比喻在勁頭足的時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