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解釋:
大筆如椽,原意是指筆桿像椽子那樣大,后來形容文筆雄健有力或文章氣勢宏大。也用來稱頌創(chuàng)作者的才華或作品的影響力。
成語出處:
這個成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其中較為常見的記載是《晉書·王珣傳》,原文是:“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哀冊謚議,皆珣所草?!?這段話描述的是王珣夢中得到如椽大筆,醒來后果真需要撰寫重要的文章。
來源與引申意義:
來源:該成語來源于上述的《晉書·王珣傳》中的故事,通過夢境預示了王珣將要承擔的重要寫作任務。
引申意義:從原本的字面意思引申為對文筆、文章或創(chuàng)作者的高度贊美,表示其文章氣勢磅礴、才華橫溢。
比喻意義:
這個成語通常用來比喻某人的文筆非常出色,能夠駕馭大題材,寫出有深度、有廣度的文章或作品。
近義詞:
如椽大筆、筆力千鈞、才華橫溢等,都表示文筆或才華出眾。
反義詞:
才疏學淺、文筆拙劣等,表示文筆或才華不足。
辨析:
“大筆如椽”與“如椽大筆”意思相近,但前者更強調(diào)筆的大,后者則更強調(diào)筆的力度或影響力。在使用時,要注意與“大手筆”的區(qū)別?!按笫止P”通常指的是重要的文章或作品,而“大筆如椽”則更側(cè)重于對文筆的贊美。
相關(guān)故事:
王珣是東晉名相王導的孫子,他年輕有為,才思敏捷,膽量過人,散文和詩賦都寫得很好,20歲時便被大司馬桓溫聘為主簿。
有一次,桓溫為了試試王珣的膽量,在月初大司馬府聚會議事的時候,騎著一匹馬從后堂直沖議事的大廳。其他幕僚嚇得驚慌失措,躲避不迭,有的甚至爬到了桌子底下??墒峭醌憛s端坐不動,處驚不變。桓溫勒轉(zhuǎn)馬頭,回身看了一下大廳中的情景,感嘆地說:“面對奔馬而能穩(wěn)坐的,將來一定是個黑頭公(年少而居高位)的人!”
又有一次,桓溫為了試試王珣的才學,趁幕僚們議事的時候,派人偷偷拿走了王珣準備發(fā)言的文稿。王珣發(fā)覺后,絲毫也不放在心上。待到發(fā)言時,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笢厍那哪贸鐾醌懙奈母鍖φ?發(fā)現(xiàn)雖和文稿上的內(nèi)容完全一樣,但文句卻沒有一句相同,不由對王珣十分佩服。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和了解后,桓溫對王珣十分信任。在他帶兵出征的時候,便把軍中的往來文書等事務全部委托給王珣,軍中的文武官員對王珣也十分敬重。
由于桓溫的器重和賞識,王珣的職務不斷升遷,他被封為東亭侯,并從大司馬主簿、參軍升遷為中軍長史、給事黃門侍郎。
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九月的一天晚上,王珣在家里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人將一支像屋上椽子那樣的大筆送給他。醒來以后,他仿佛有預感似的對家中人說:“我夢見了如椽的大筆,看來又有大手筆的事情要我做了?!?br/> 事情很巧,就在當天上午,宮中傳出了孝武帝暴死的噩耗。由于王珣才名冠世,朝廷的哀策、訃告以及孝武帝的謚議等,全部由他受命起草。這種殊榮,在晉朝歷史上是少見的。
后來,“大筆如椽”這一成語,用來稱揚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或者用來稱譽寫作才能極高。
文化內(nèi)涵與智慧:
這個成語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對文才的高度重視。在古代,文章往往被看作是展示個人才華和品德的重要方式,因此,能夠?qū)懗龊梦恼碌娜送鶗艿缴鐣淖鹬睾唾澴u。* 同時,這個成語也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的夢境文化。在古代,人們常常相信夢境能夠預示未來或傳達某種信息,因此,夢境在文學作品中經(jīng)常被用作一種重要的象征或隱喻。* 此外,“大筆如椽”還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的夸張修辭手法。通過夸張地描述筆的大小,來形象地表達文筆的雄健有力或文章的氣勢宏大,這種修辭手法在古代文學中非常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