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解釋:
僅:才能夠;身:自身;免:避免。指沒有被殺或只身逃出了險境。
成語出處:
《戰(zhàn)國策·燕策二》:“其后秦日出兵山東,以伐齊、楚、三晉,稍蠶食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禍之至,栗然,唯恐秦軍之來,不得不用荊卿之計。乃為裝遣荊軻,發(fā)兵于易水之上,再拜荊卿,一匕首藏圖中,終已不顧,乘彼忿怒,遂得免焉,乃為燕卻強秦之兵。故桓公之兵橫行天下,為燕卻強秦之兵,而卒以見疑,以見歿于易水之上,然則雖欲無以此得免焉,不可得也?!庇帧稇?zhàn)國策·齊策三》:“孟嘗君出行國,至楚,獻象床。郢之登徒直使送之,而不欲行。見孟嘗君門人公孫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值千金,傷此若發(fā)漂,賣妻子不足償之。足下能使仆無行,先人有寶劍,愿得獻之?!珜O曰:‘諾。’入見孟嘗君曰:‘君豈受楚象床哉?’孟嘗君曰:‘然?!珜O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嘗君曰:‘何哉?’公孫戍曰:‘小國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聞君于齊能振人之貧賤,有存亡繼絕之義。小國英桀之士,皆以國事累君,誠說君之義,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國,將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孟嘗君曰:‘諾?!珜O戍趨而去。未出,至中閨,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無受象床,甚善。今何舉足之高,志之揚也?’公孫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寶劍一。’孟嘗君曰:‘何謂也?’公孫戍曰:‘門下百數(shù),莫敢入諫,臣獨入諫,臣一喜;諫而得聽,臣二喜;諫而止君之過,臣三喜。輸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許戍以先人之寶劍?!蠂L君曰:‘善。受之乎?’公孫戍曰:‘敢。’于是孟嘗君使人歸寶劍于郢之登徒,而告之曰:‘大夫過荊卿,受蒙霜露,人不能過,而及惠以寶劍,行矣!’郢之登徒直送象床,而不敢謁。薛人因謂孟嘗君曰:‘善為吏者,樹德;不能為吏者,樹怨。今君相齊,出入三年,號令不行,風(fēng)俗不化,百姓不親,附贅懸胾不趨;而薛鑄錢,國謗沸起。曷為以久留?’孟嘗君于是辭相,而約車幣之謝客,日夜兼行,未至,則國中群疑而咒之矣。孟嘗君懼,乃為文書謝病,辭于薛。薛歲不入,民頗不與其謀也。而鄒人聞之,皆知其將反也,告于孟嘗君。孟嘗君曰:‘吾無之。’待之愈謹(jǐn)。于是齊王知孟嘗君之果反也,以為且入薛,與楚、魏合謀齊。齊王聞之,恐懼,乃使讒言者謝孟嘗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廟之祟,沉于諂諛之臣,開罪于君,寡人不足為也。愿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tǒng)萬人乎?’馮諼誡孟嘗君曰:‘愿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于薛。’廟成,還報孟嘗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孟嘗君為相數(shù)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成語故事:
東晉時,前秦的苻堅逐漸強大,常領(lǐng)兵侵犯東晉的北部邊境。一次,苻堅攻下襄陽后,派遣部將彭超進攻東晉的龍驤將軍戴逯鎮(zhèn)守的彭城。東晉名臣謝安的侄子建武將軍謝玄奉皇帝的命令,率領(lǐng)東莞太守高衡、后軍將軍何謙增援。
謝玄用兵打仗足智多謀,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就是他指揮的。謝玄打聽到彭超的糧草輜重都在留城,于是讓張揚、何謙等假意攻向留城,其實是趕往彭城。彭超生怕丟失糧草,急忙放棄彭城,趕回留城。謝玄兵不血刃就解了彭城之圍。
苻堅部將句難、毛當(dāng)從襄陽和彭超會合,率領(lǐng)六萬大軍,繼續(xù)南下,包圍三阿城,并迅速攻占盱眙,嚇退了在涂中、堂邑一線抵抗的晉軍將領(lǐng),使朝廷上下十分驚恐。這時,謝玄一面從廣陵后面攻打句難軍,一面派何謙解了三阿城的包圍,并進據(jù)白馬城。之后,馬不停蹄,連連進攻,連斬邵保等幾員敵將,句難等不得不向后撤退。接著,謝玄率軍乘勝追擊,在君川大敗敵軍,同時派遣參軍劉白之等,攻破敵人的戰(zhàn)船、運輸船,逼得句難等大將匆匆北逃,僅以身免。
謝玄一舉,轉(zhuǎn)敗為勝,因此被封為“東興縣侯”。
后來,“僅以身免”這一成語,用來形容危難時分只身逃出,僅僅免于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