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民間道教的一大道派。太平道因《太平經(jīng)》而得名,約發(fā)生于東漢靈帝的熹平時(172-178),由河北巨鹿人張角所發(fā)起。最初,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收養(yǎng)徒弟,跪拜認錯,符水咒說以治病,病者多愈,百姓信仰。張角即在此基...[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早期民間道教的一大道派。太平道因《太平經(jīng)》而得名,約發(fā)生于東漢靈帝的熹平時(172-178),由河北巨鹿人張角所發(fā)起。最初,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收養(yǎng)徒弟,跪拜認錯,符水咒說以治病,病者多愈,百姓信仰。張角即在此基...[繼續(xù)閱讀]
三國時道教的一個道派,流傳于東吳一帶,存在時間不長。于君道托教祖于吉之名而傳道,從北方流入江南。于吉是東漢著名道士,為傳授《太平經(jīng)》者之一。據(jù)《后漢書·囊楷傳》說:漢順帝時,瑯琊人宮崇獻給朝廷其師于吉在曲陽泉水上...[繼續(xù)閱讀]
魏晉時道教的一個道派,活躍于江南一帶。據(jù)《抱樸子·道意》記載:吳大帝時,蜀中李阿穴居不食,號稱八百歲公,后不知所在。此后有一個叫李寬的人,到了吳國而操蜀語,能祝水治病,病者多愈,于是遠近都說李寬即李阿,共稱他為李八百...[繼續(xù)閱讀]
魏晉時道教的一個道派,活動于北方、江浙一帶。據(jù)《抱樸子·祛惑》載:又有假托前世著名道士的人,如白和,傳說已八千七百歲,不時出現(xiàn)于世俗社會,忽然又失其所在。洛中道士有洽煉術(shù)數(shù)者,以各種疑難諮詢和,和都予以解釋。后去不...[繼續(xù)閱讀]
五斗米道的支派,托稱為張?zhí)鞄熂遗鶆?chuàng)。清水道以清水為人治病,據(jù)《三天內(nèi)解經(jīng)》說:在清明求愿之日,沒有道屋廚覆,章符儀,只是向一甕清水燒香禮拜,認為道在水中。《比丘尼傳》卷一《道容尼傳》載:東晉簡文帝司馬...[繼續(xù)閱讀]
即五斗米道。五斗米道是漢代社會上對三張之教的俗稱,而三張自稱其教為“天師道”。如《隸續(xù)》卷三所載東漢末米道祭酒張普題字碑即自稱天師道。到魏晉時社會上天師道的名稱漸顯,五斗米道的稱呼不再為人們所公用。曹魏時...[繼續(xù)閱讀]
指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天師道,以別于南天師道。張魯之后,北方天師道組織渙散,科律廢弛的狀況日趨惡化,且民間道教的起義不斷。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身士家大族的道士寇謙之便著手清整道教。他先后兩次托言天神降授其經(jīng)書。據(jù)...[繼續(xù)閱讀]
指南北朝時期南方的天師道,以別于北天師道。南朝初期的天師道組織渙散,科律松弛,阻礙其進一步發(fā)展。劉宋道士陸修靜在這種情況下,便繼北魏寇謙之之后,對南方的天師道進行了改革。他整頓了道教的組織形式,進一步健全了三會...[繼續(xù)閱讀]
又稱金丹道教,是對道教中以煉金丹求仙為主的各道派的通稱。最早由古代的神仙家、方仙道發(fā)展而來。丹鼎派流傳至今的早期理論著作是《周易參同契》,該派奉為萬古丹經(jīng)王,對后世煉丹家影響極大。魏晉時,葛洪進一步發(fā)展了金丹...[繼續(xù)閱讀]
又稱符水道教,是對道教中以符咒等方術(shù)治病驅(qū)鬼為主的各道派的通稱。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以后的靈寶派、上清派,直至正一道都屬于符箓派。該派自漢魏以來一直是道教主流,宋元時順應(yīng)新潮流對舊的教理教義進行了革新,并產(chǎn)...[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