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特爾(R.Tuttle)認為,人類的祖先起源于某種非洲小猿,在它們樹棲生活時就已經具備了直立行走的解剖學基礎,當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劇烈變化的時候,它們離開茂密的熱帶雨林,下到地面上來以兩足行走的方式適應新產生的稀樹干草原的空曠...[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塔特爾(R.Tuttle)認為,人類的祖先起源于某種非洲小猿,在它們樹棲生活時就已經具備了直立行走的解剖學基礎,當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劇烈變化的時候,它們離開茂密的熱帶雨林,下到地面上來以兩足行走的方式適應新產生的稀樹干草原的空曠...[繼續(xù)閱讀]
此假說是解剖學家歐文·洛夫喬伊(OwenLovejoy,1981年,1984年)提出,他認為人科動物是在森林中學會雙足行走的,而不是在他們后來生活的熱帶大草原。他還認為:人科動物采取直立姿勢一部分原因是性原因;一部分是社會原因。在許多行為上...[繼續(xù)閱讀]
理查德·利基在《人類的起源》一書中提出:“如果我們能訪問700萬年前的非洲,去觀察最早人類的行為,那我們看到的模式,更像研究猿猴行為的靈長類學家所熟悉的模式,而不是研究人類行為的人類學家所熟悉的模式。最初人類的生活...[繼續(xù)閱讀]
艾薩克1978年在《科學美國人》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重要文章,宣布他的食物分享假說,這是人類思想上的一個重要的進展。在這篇文章中,他把著重點從作為塑造人類行為動因的狩獵,轉移到協作地獲取和分享食物上來?!安扇∈澄锓窒碛?..[繼續(xù)閱讀]
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東非奧杜威峽谷考古遺址中的骨頭化石,發(fā)現了一些微小的考古痕跡顯示:食尸,也就是說從食肉動物殺死的獵物中獲得肉食,在人類進化的初期可能非常重要。帕特·希普曼(PatShipman,1984年)和其他人檢查了來自奧杜威峽...[繼續(xù)閱讀]
英國古人類學家阿利斯特·哈代論證說:地質史表明,距今800萬年前后,在非洲的東部和北部曾有大片地區(qū)開始被海水淹沒,迫使部分古猿的種群在海水中生活,進化為海猿。當時,下海生活的哺乳動物并非只有這些猿類,至今在海洋中生活...[繼續(xù)閱讀]
吳汝康先生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人類的各種重要特征不是同時起源的,從猿到人有一個過渡階段”的意見,這個過渡階段是人類進化系統上最初的階段,有人稱之為“前人”階段,在生物學分類上,屬于人科。吳汝康先生認為從猿演變成...[繼續(xù)閱讀]
在目前已發(fā)現的人科化石中,從南方古猿、能人到直立人,這些化石在體質上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像猿的頭骨結合著像現代人的四肢。如北京直立人,其體質特點是額骨低平,頭高只有115毫米,而現代人為134毫米;北京直立人有發(fā)達的眉...[繼續(xù)閱讀]
最早發(fā)現臘瑪古猿(Ramapithecus)化石的人是耶魯大學的青年研究學者G.愛德華·劉易斯(G.EdwardLewis),他于1932年在印度的西瓦立克山發(fā)現的化石是一塊右上頜骨破片,帶有三顆牙齒。劉易斯把這個化石標本命名為短吻臘瑪古猿(Ramapithecusbre...[繼續(xù)閱讀]
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是目前發(fā)現的最早的人科化石,發(fā)現于非洲的南部和東部。其生存時間是在從距今440萬年前持續(xù)到大約100萬年前。迄今為止,在非洲已發(fā)現大批的南方古猿化石,代表的個體在350個以上。湯恩小孩(Taung)南方古猿化...[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