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追溯杭州評話的歷史起源,探索其在中華文明歷史上的發(fā)展軌跡,了解它從講故事、小說、說話到平話再到評話的歷史衍變過程,我們就必須認清這個曲種的生長根系、歷史流程,對其進行“認祖歸宗”。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要追溯杭州評話的歷史起源,探索其在中華文明歷史上的發(fā)展軌跡,了解它從講故事、小說、說話到平話再到評話的歷史衍變過程,我們就必須認清這個曲種的生長根系、歷史流程,對其進行“認祖歸宗”。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繼續(xù)閱讀]
明末清初,社會相對穩(wěn)定,杭州評話經過數(shù)代藝人的努力,在傳承南宋時期“說話”、元明時期“平話”的基礎上逐步形成。據成書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徐悔堂所著《聽雨軒筆記》卷三“余記·評話”記載:“后于杭州昭慶寺西廊茶店...[繼續(xù)閱讀]
從1937年杭州淪陷到1945年日軍投降,是杭州評話的災難時期。據陳俊芳、張一鳴等老藝人回憶,當時受戰(zhàn)禍影響,民不聊生,但仍有部分藝人留在杭州說書。其中有“活濟公”之稱的藝人潘錫林曾寫好《征東》(即長篇書目《薛仁貴征東》...[繼續(xù)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曲藝成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杭州評話成為曲藝中的一個曲種。藝人被稱作演員,他們積極投身于新中國的文化建設,對積累眾多的傳統(tǒng)書目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整理工作。1951年3月3日,杭州市戲曲改...[繼續(xù)閱讀]
杭州評話的主要演出場所是茶館書場。據統(tǒng)計,在民國時期至新中國成立初期,杭州市區(qū)有128家茶館書場,著名的有“桂花園”、“三雅園”、“望湖樓”、“喜雨臺”、“碧霞軒”等,這些書場環(huán)境較好,場子較大,可容納二三百名書客...[繼續(xù)閱讀]
傳統(tǒng)杭州評話的表演多為一人講演,只說不唱,用杭州方言講評故事,偶爾有雙檔表演。在敘事中,可隨時插入模擬代言,夾敘夾議,突出故事情節(jié)。杭州評話的表演形式(杭州滑稽藝術劇院提供)傳統(tǒng)杭州評話演出時,書臺上橫放一張圍有桌...[繼續(xù)閱讀]
杭州評話用杭州方言講評故事,其講述表演由第三人稱(即說書人)的語言統(tǒng)領,間或穿插第一人稱(即故事中人物)的語言。藝人以第三人稱講述故事的語言謂“表”,以敘述情節(jié)發(fā)展、描繪人物內心活動等,夾敘夾議,對故事情節(jié)中的人物...[繼續(xù)閱讀]
曲藝有別于其他舞臺藝術的特點,就是其舞臺表演形式的獨特性。曲藝的表演是憑借“說表”進行表達,但又不是單純的“說表”敘述,而帶有表情、手勢、步態(tài)等動作性因素的輔助演示與配合。杭州評話出于舞臺表演的需要,也存在著...[繼續(xù)閱讀]
早期的杭州評話藝人將書臺、說書道具和用物尊稱為“八寶”。第一寶:自尊臺,即書臺。說書負有高臺教化的責任,坐上這個書臺,首先要尊重自己,不能亂說。第二寶:遮羞布,即書臺上的桌圍。說書人不能讓聽客看見自己的腳,桌圍正好...[繼續(xù)閱讀]
話本是說書類曲種文學腳本的統(tǒng)稱,由于說書類曲種主要靠語言性的說表敘述,故其腳本文學的藝術特點主要在于敘事性。若將話本進行文學分類,則屬于敘事文學的范疇,且篇幅較長。而杭州評話的話本作為徒口說書之用,其語體形式主...[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