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位于浙東寧紹平原,南枕四明山,西北臨錢塘江。東西極距58.5公里,南北極距79公里,總面積1526.86平方公里。蕭甬鐵路橫貫中部,高鐵與杭甬高速、329國道穿越境內,姚江在境內發(fā)源,為寧波母親河,水陸交通便捷。余姚歷史悠久,山川...[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余姚市位于浙東寧紹平原,南枕四明山,西北臨錢塘江。東西極距58.5公里,南北極距79公里,總面積1526.86平方公里。蕭甬鐵路橫貫中部,高鐵與杭甬高速、329國道穿越境內,姚江在境內發(fā)源,為寧波母親河,水陸交通便捷。余姚歷史悠久,山川...[繼續(xù)閱讀]
1.姚劇的前身與稱呼姚劇,屬吳語系灘簧類地方劇種,產(chǎn)生并始行于浙東余姚,脫胎于當?shù)亍败囎訜簟薄ⅰ安刹杌@”、“旱船”等民間歌舞及“雀冬冬”等民間說唱藝術,形成于18世紀中葉,至今已有二百五十余年的發(fā)展歷史。因沿襲用余...[繼續(xù)閱讀]
1.姚劇的復蘇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11月16日,恢復余姚姚劇團名稱。姚劇團迅速轉移工作重點,移植排演了《楓葉紅了的時候》、《于無聲處》、《江姐》、《星星之火》、《祥林嫂》等劇目,上山下鄉(xiāng)深入基層演出。據(jù)1978年資料...[繼續(xù)閱讀]
早年姚灘最大規(guī)模的班社由“四花四旦三后場一里廂”共十二人組成,已屬規(guī)模較大的班社。相傳清乾隆年間著名的燈班——才華班,也只是“四花四旦”齊備,演員不過八人而已。而多數(shù)班社演職人員不足十名,且演員多兼任樂隊成員...[繼續(xù)閱讀]
同其他灘簧系統(tǒng)諸劇種一樣,姚劇也無嚴格的表演程式和武打場面,四只稻桶倒置,擱上八塊門板,即成舞臺,以手帕、傘、扇為主要道具。傳統(tǒng)小戲中,臺上僅一桌兩椅,并無其他道具布景。服裝也極簡單:“花臉”頭戴西瓜帽或紹興氈帽...[繼續(xù)閱讀]
姚劇之所以成為余姚的地方戲,與其他劇種一樣離不開(余姚)方言這個最主要的特定條件。姚劇的唱腔、舞臺語言(包括語調和音韻)都極大地體現(xiàn)了余姚方言的特色。綜觀傳統(tǒng)姚劇的唱腔、語言,有三種地域特點:一是姚北語言,以長河、...[繼續(xù)閱讀]
早期姚劇的唱腔曲調,均是民間流傳的雜曲小調。其特點是淳樸、流暢,直至后來還保留著很大一部分小調戲劇目,如《蕩湖船》等,故而早期的聲腔系統(tǒng)屬歌謠體。隨著燈班的出現(xiàn),說唱藝術被搬上舞臺。演出形式的改變,演出劇目的不...[繼續(xù)閱讀]
姚劇基本調的音樂唱腔旋律屬五聲調式系統(tǒng),且很少有“清角”與“變宮”兩音的出現(xiàn)。音域較寬,男、女(包括男旦)腔均有兩個八度以上,以級進為主,間以三度、四度、五度(偶用六度、七度)的跳進,并以各種“重復”為其主要的發(fā)展...[繼續(xù)閱讀]
姚劇唱腔曲調的伴奏特色,可歸納為兩種:一是“主調”性的跟腔伴奏,“平四”、“花腔”(除“賦工”外)及“小調”均屬此類。有時,各檔樂器也用“加花”或“減花”的方法伴奏,隨意變化,靈活運用;二是具有“復調”性的緊打慢(散...[繼續(xù)閱讀]
與江、浙、滬等地灘簧同屬于“花鼓灘簧”的余姚灘簧,其演出劇目亦大同小異。20世紀60年代經(jīng)老藝人口述筆錄,編纂傳統(tǒng)劇目六輯,計七十二本。分三類,其一為故事戲。通過獨白、對白、獨唱、對唱敘述故事情節(jié)。如《打窗樓》、《...[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