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男女不平等的起源和形成:宗法制和經(jīng)學中國太古時期并無男尊女卑現(xiàn)象。《呂氏春秋·恃君覽》說:“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①“知母不知父”,說明這一群處...[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1.男女不平等的起源和形成:宗法制和經(jīng)學中國太古時期并無男尊女卑現(xiàn)象。《呂氏春秋·恃君覽》說:“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①“知母不知父”,說明這一群處...[繼續(xù)閱讀]
1.“事夫如事天”:班昭的《女誡》及其影響《五經(jīng)》原書,在春秋戰(zhàn)國時僅是諸子百家之一之書,且其時孔子自稱自己如“喪家之犬”,地位并不高,所以影響不大。到了漢武帝獨尊儒學,這五種書被尊為“天不變道亦不變”③的“經(jīng)”...[繼續(xù)閱讀]
自宋開始的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制,至明清二代,達到頂峰。從婦女視角來看,程朱理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加大了對婦女的束縛。不過明中期后,王陽明心學在批判理學的鋒芒中,觸及了禮教的神圣性,出現(xiàn)了否定輕視、鄙視婦女思想的儒家...[繼續(xù)閱讀]
1840年前,西方基督教傳教士已在海外印度尼西亞的巴達維亞(雅加達)、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和時為葡萄牙實行“殖民統(tǒng)治”的澳門傳教。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基督教的十字...[繼續(xù)閱讀]
對女傳教士來說,最使她們感到詫異和激起宗教關(guān)懷的是中國婦女的纏足陋習。不過,早期入教的多為底層貧窮家庭出身的女子,為勞動需要,一般是不纏足的。到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在城鎮(zhèn)中逐漸有中層婦女入教,看到纏足女信徒老遠...[繼續(xù)閱讀]
早期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由傳教士利用不平等條約在中國沿海建立教堂,直接向中國男女信徒布道。在教堂旁附設(shè)學校,也是為傳教的需要,學生必須信教;學習內(nèi)容除最基本的識字讀本外,其他都是圣經(jīng)、福音以及講述圣經(jīng)、福音的宗教...[繼續(xù)閱讀]
張德彝(1847—1919)漢軍鑲黃旗人。時名德明,是同治元年(1862)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創(chuàng)辦的同文館第一批八旗子弟之一。他一生由同文館學生到最后成為出使英國大臣,共至歐美各國八次,每次都寫了游記,篇名都稱“述奇”。將西方文明稱為...[繼續(xù)閱讀]
王韜(1828—1897),字紫詮,晚號弢園老民。因曾上書太平天國,人稱長毛狀元。因此他走向世界的身份與張德彝、李圭完全不同。他早年是一位不第秀才,1847年至上海,受聘于英國倫敦教會傳教士麥都思創(chuàng)辦的墨海書館,任編校,已開始介紹...[繼續(xù)閱讀]
029:主張男女教育平等,批判“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李圭(谷及世)李圭(1842—1903),江蘇江寧(今南京)人。光緒二年(1876),為紀念美國立國100周年,美國在費城舉辦第一次世界博覽會,時稱賽會,后稱萬國博覽會。其駐中國公使,邀請中國參加...[繼續(xù)閱讀]